中國古代寺廟建筑的屋頂材料分琉璃和陶瓦,普通陶質瓦片又稱“布瓦”,其質地粗糙,吸水性強,容易漏雨。琉璃瓦上由于有釉的一面光滑不吸水,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保護木結構的房屋。“琉璃”一詞產生于古印度語,隨著佛教文化而傳入中國,其原來的代表色為藍色,現代除藍色外,琉璃也包括紅、白、黑、黃、綠、紺藍等色。施以各種顏色釉并在較高溫度下燒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稱為琉璃瓦。
琉璃瓦具有采用優質礦石原料,經過篩選粉碎,高壓成型,高溫燒制。具有強度高、平整度好,吸水率低、抗折、抗凍、耐酸、耐堿、永不褪色、永不風化等顯著優點。廣泛適用于廠房,住宅、賓館、別墅等工業和民用建筑,并以其造型多樣,釉色質樸、多彩,環保、耐用,深得建筑大師們的推崇。
琉(liu)(liu)璃(li)瓦(wa)富麗堂(tang)皇(huang)的(de)(de)(de)代(dai)名詞,流光(guang)溢彩的(de)(de)(de)琉(liu)(liu)璃(li)瓦(wa)是漢(han)族傳(chuan)統的(de)(de)(de)建(jian)筑(zhu)(zhu)物件,通常施以(yi)金黃、翠綠、碧藍等彩色(se)鉛釉,因(yin)材料堅固(gu)、色(se)彩鮮艷、釉色(se)光(guang)潤,一直是建(jian)筑(zhu)(zhu)陶(tao)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(de)(de)(de)驕子。 我國(guo)早(zao)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建(jian)筑(zhu)(zhu)上使用琉(liu)(liu)璃(li)瓦(wa)件作(zuo)為裝(zhuang)飾物,到元代(dai)時皇(huang)宮(gong)建(jian)筑(zhu)(zhu)大規(gui)模使用琉(liu)(liu)璃(li)瓦(wa),明代(dai)十三陵與九龍壁都是琉(liu)(liu)璃(li)瓦(wa)建(jian)筑(zhu)(zhu)史上的(de)(de)(de)杰(jie)作(zuo)。
古代琉璃瓦高昂的造價使其使用有著嚴格規定,絕對不許僭越。《大清會典》中就曾標明:非皇家特許,普通大臣和百姓絕不能使用琉璃。在紫禁城東側太廟享殿的東西配殿,東邊供奉的是有功親王,西邊則供奉有功大臣。兩邊的房間大小完全相同,但供奉親王的燎爐是彩色琉璃燒制的,西邊的只能享受不上色的素坯燎爐。
屋頂或全部覆之,或用琉璃瓦與陶簡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。不同等級的建筑需用不同的形制和材料。
黃琉璃瓦(wa):用于帝王宮(gong)殿(dian)、陵廟,如北(bei)京(jing)故(gu)宮(gong),明十三陵等。
綠琉璃瓦(wa):用于(yu)王府。
青(qing)琉璃瓦:用于祭祀建筑,如天(tian)壇祈年殿(dian),屋(wu)頂鋪純青(qing)琉璃瓦,象征青(qing)天(tian)。
黑(hei)琉璃(li)瓦、紫琉璃(li)瓦等多用于帝(di)王(wang)園林中的亭臺樓榭。